煤——还在熊熊燃烧
2014-08-11 00:00:00 | 浏览次数: 1520
古镇,老街,铁匠铺燃烧的熊熊炉火……那是六十多年前遥远岁月中抹不去的记忆:冬日飞飞扬扬的大雪落在这江北的小镇上,山岗、田野一片白茫茫。古镇的老街积雪满地,一个小男孩站在铁匠铺门边的一角,聚精会神地看着一老一少师徒两人吃力地挥舞着铁锤,在烧红的部件上一下一下地敲打,敲打发出了有节奏的叮铛声……打击一会,师傅把部件放入炉膛红红的炭火中,徒弟放下手中的铁锤转身去拉风箱,随着风箱的一推一拉,炉火一下子熊熊燃烧起来,火花四溅,伴着寒风吹进铺中的雪花,形成了非常奇妙的一幅画面。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了燃烧的煤块,也就是铁匠师傅口中的“炭”。这画面事隔几十年却仍然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际,久久不能忘怀。炉中的那几块“炭”竞能发出这么多的光和热,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让我觉得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才能拥有的。
南京,江北岸的浦口小镇,长江滚滚,连接南北的大动脉,铁路、轮船就在浦口镇的东边岸边,每天有多列装满煤炭和各种物资的列车车厢由轮渡运送到南京市下关码头。而浦镇的煤炭外贸码头就在轮渡的西面长江岸边。
新中国成立前两年,我随我大妈、母亲、弟妹去南京看望我的父亲,顺便给大妈和自己看看病。在那姓潘的私人医生诊所里租了一间房,在那儿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潘家是新盖的砖瓦房,不许在屋内生火做饭,父母只好叫人用苇席和竹杆在屋后搭了一间小厨房,只放一个煤球炉和一张小方桌,每天母亲就在那烧煤做饭。这煤球我们当时都不知道叫什么煤,只知道一升炉子就冒黑乎乎黄黄的烟,还有很强的刺鼻臭味,后来才知道那是有烟煤。而父亲就在煤的外贸码头上班,每天高高的货轮停在码头,工人们搭起高跳板,把沉重的装满煤炭的大筐,一筐又一筐地抬到货轮上,装船运往国内外。我的父亲和另一个叔叔站在磅秤旁边,叔叔过磅,我父亲记账,每筐多一点退下来,少一点斤两由工人添上去。旁边的煤堆像小山一样,可见当时国内外对煤炭的需求有多大。从父亲嘴里我知道了“淮南大通”和“山东枣庄”的名字,但不明白煤怎么只来自那种地方,这是幼小的我第二次看到并接触到“煤”。母亲每天都要使用煤炉生火做饭,生火和煤球燃烧时所发出的呛人的浓烟,常引得母亲眼泪直流和剧烈地咳嗽,此情此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雕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直到今天都不能忘却……
全国解放后,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我顺利地考入省会的工业大学,学习我热爱的煤田地质勘探专业。在煤岩陈列室内,我看到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各种煤类标本,这是我真正认识了“煤”,终于圆了儿时关于“煤”的梦。我决心好好学习,和我的同学、同事们一道为新中国找出更多的煤炭资源,让深藏在地下的乌金被开采出来为人类造福,让缺煤的农村炉膛里燃烧的不再是柴草,而是熊熊燃烧的煤炭。让蒸汽火车、轮船、炼钢厂、发电厂和一切需要煤炭的炉膛熊熊燃烧,不再因缺煤而运、停工。我为自己选择了煤田地质勘探这一专业而骄傲自豪。
我在煤田地质勘探战线上奋斗了一生,贡献了自己一点点微薄力量。我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只是一枚微小的炭粒,但我愿意将这枚微小的炭粒汇入到祖国浩瀚的炉膛中。我深深地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民族,热爱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愿意为我的祖国、我的民族、我的家乡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祖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伟大的祖国已经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心中充满无限自豪。我的祖国再也不是“睡狮”,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我们要更加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也是我的“梦”。这“梦”像煤炭一样,正在祖国的大炉膛里熊熊燃烧。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还要为我们祖国发出它应有的光和热。不过煤炭的使用,将以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式进行,通过深加工方式将煤炭“气化”、“液化”而变成更加清洁的能源,尽可能减少因使用煤炭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从而让煤炭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相信,我儿时铁匠炉边的情景,南京浦镇母亲煤球炉中滚滚黑烟呛人的画面都再也不会重现,而取而代之的是比煤炭更为清洁的能源,是伟大祖国的天空不再有雾霾,祖国大地的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古老的中国更加文明和谐、富饶美丽。
刘克达(退休职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