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种无言的教育
2017-08-09 00:00:00 | 浏览次数: 1408
——记安徽省直机关“五好家庭”获得者邓传利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重视家风。好的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
家风正,则人心正,社风清。现任安徽省煤田局第二勘探队副总工程师、市政建筑工程公司经理邓传利,一家5口人,三代同堂。妻子陈丽,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父母都是退休职工,5岁大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他们家庭和睦、勤俭节约、热心公益,因此,获得了省直机关“文明家庭”称号,邓传利家庭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所展现的良好家风密不可分。
这个家庭有着爱岗敬业的好家风。2011年,在宿州拂晓大道南延标段工程施工中,邓传利带领公司十几名年轻职工,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工地上。该工程从施工到验收,仅用了318天,如此快的施工速度,令同行刮目相看,省局领导也对这支年轻队伍的拼搏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本人连续9年获得队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多次荣获省局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邓传利的爱人陈丽,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和蔼可亲,不厌其烦地问长问短,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病人作出准确的判断。由于她热爱本职工作,关爱患者,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这个家庭有着孝亲敬老的好家风。邓传利结婚后,退休在皖北老家的父母成了最大的牵挂。邓传利常说:“孝敬老人,不只是养老送终,更重要的是能经常陪伴在他们身边”。房子装修好后,邓传利的父母就被小两口接到身边居住。妻子陈丽把公公、婆婆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嘘寒问暖,悉心照料。2013年婆婆因心脏病住院,陈丽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忙得团团转,直到婆婆痊愈。同样的,老人也把儿媳妇当成亲闺女看待。邓传利曾感慨地说:“陈丽嫁给我,替我尽了做儿子和父亲的许多责任。工作在外,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里,谁知道媳妇对公婆比我这个儿子还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陈丽善于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给孩子讲做人、做事的道理。邓传利每次从工地回来,总会抢着干家务活,弥补对陈丽亏欠的同时,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感染孩子。在夫妇俩的言传身教下,5岁的儿子聪颖乖巧、做事认真,养成了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邓传利家庭有着勤俭持家的好家风。常言道“勤为摇钱树,俭为聚宝盆”。他们平时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总是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家里厨房和厕所都装的节水龙头,客厅里用的是节能灯,他们还是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尽可能少的用一次性筷子、水杯、塑料袋。上班选择徒步、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老两口也经常教育孙子从小要养成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的好习惯。
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还只是一种狭隘的爱。邓传利一家把对家人的爱延伸到亲朋邻里、单位同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居住在同一小区的两位老人,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家境也较困难,邓传利夫妻俩多次上门问寒问暖,并买上一些好菜、水果送到了这对老人家里。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捐助活动,他们家庭先后为汶川、玉树、雅安地震和舟曲泥石流、2008年冰雪灾害捐款捐物,累计价值近万元。另外,全家积极参加芜湖市“春蕾计划”和义务献血活动,资助了3名困难女童,11次献血共4000毫升。
邓传利一家人用无言的家风,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好的家风孕育出好公民,好公民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家风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国家稳定祥和、社会良性有序的重大问题。“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兴,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童庆香 秦正露 报道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版权所有 法人证书 Copyright©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1474号-2 皖公网安备34020202000714号